首页
beplay官网体育网页版介绍
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beplay官网体育网页版 > 新闻动态 > 1958年“批粟”,十大将中萧劲光力挺他,另外两位却选择严厉批判

1958年“批粟”,十大将中萧劲光力挺他,另外两位却选择严厉批判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2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89

粟裕是新中国头号开国大将,打仗特别厉害。像苏中、宿北、鲁南、莱芜、孟良崮、淮海这些大战役,都是他挑大梁指挥的。他打败的国军名将多得数不清,很多人都叫他“战神”。

不过,人的能力总有长短,哪方面特别强,其他方面可能就稍显薄弱。粟裕打仗是一把好手,可在政治上就没那么敏锐了。所以,等新中国成立后,他在工作上跟有些同志的想法就不大对路了,结果到了1958年,他被批评了一番,之后就退到二线去了。

那次大会上,十大将里头,多数人选择了沉默,唯独萧劲光、谭政还有黄克诚,他们三个人明确表明了立场。那么,他们当时都是啥反应呢?背后又是因为啥才这样做的呢?

1954年,粟裕当上了解放军的总参谋长,这官儿可不小,不过呢,有些事儿他和国防部那边儿职责划分得不太清。粟裕在战场上待久了,做事直截了当,有这么三件事儿,按规矩来说,他稍微管得宽了点儿。

1955年那会儿,他偷偷琢磨着攻打妈祖列岛的事儿,没跟国防部打招呼,就自个儿找了福州军区和南京军区的一些将领,开始琢磨怎么拿下那些岛。他这一套做法,跟中央之前的规矩可不太对得上。

另外一件事发生在1957年,他访问苏联时没太注意外交上的规矩。在莫斯科,他和苏联的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聊上了,他直接就问起了苏联的国防部和总参到底是怎么分工的。他还挺希望元帅能给他点资料,让他参考参考。

这种关于核心部门的事儿,还有文献资料的赠送与接收,都得先经过中央点头才行。粟裕这么做,直接了点,感觉上有点没按规矩出牌。

第三个事情发生在1958年,涉及到志愿军撤军时出的小差错。那时候,中国和朝鲜已经说好,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。国防部也开了个会,商量好志愿军回来后该怎么办。粟裕大将军觉得,两边都准备好了,那就赶紧撤吧。所以,他没通过国防部,直接给志愿军下了命令。

这些事情,让国防部部长彭老总火冒三丈,没多久,军委就搞了个大型会议,专门用来“批评粟裕”。

黄克诚和谭政这两位一直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打拼的老同志,心里都清楚粟裕在处理那三件事情上有点欠妥,所以在会上都直接指出了粟裕的问题。

那时候,黄克诚不光担任着军委秘书长的角色,还是副总参谋长,但他主要的工作场所是在军委,帮着彭老总处理事务,很少跑到总参谋部那边去坐班。

打从红军那时候起,黄克诚和彭老总就紧密搭档,彭老总掌舵红三军团,而黄克诚则是军团里的政治大管家。他们俩的关系,那还用说吗,铁得很,很多事情上想法都撞一块儿了。彭老总主张“批评粟裕”,这事儿对黄克诚多少也有点影响。

但黄克诚一向以公正无私闻名,他批评粟裕,主要是因为在工作上发现了问题。所以在会上,他指出粟裕有些“超出职责范围”、对上级不够尊重,还有个人主义的倾向。

1958年9月17号那天,粟裕和黄克诚一起负责了总参的换班工作,黄克诚接手了粟裕,当上了总参谋长。在换班的会上,粟裕先开口说:

其实也没啥特别要说的,黄老在总参已经干了好些年了,啥事儿都门儿清。从今天起,我就不再当总参谋长了,大家有啥事儿就直接找黄老或者各位副总长商量吧。

黄克诚继续讲道:粟裕同志在他的情况,觉得现在给他换个岗位比较合适。粟裕同志这回有两个新头衔,一个是国防部副部长,另一个是军事科学院副院长,这两个位置责任都不小。我很有信心,粟裕同志肯定能胜任新工作,干出一番成绩的。

总的来说,黄克诚讲的那番话,并非是想趁火打劫,他反倒在很多地方给粟裕稍微“美化”了点,由此看来,他主要还是站在公事公办的角度上说话的。

1958年那会儿,大家批评粟裕时,或多或少都掺杂了点私人情绪。像彭大将军、聂元帅、黄克诚他们,都稍微带了点这种情感。唯独谭政,他完全是就事论事,一点不带个人偏见。

那时候,谭政是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头儿,他的任务就是挑出全军工作上的毛病,把部队的政治生活给理顺了。说白了,要是他瞅见哪儿不对劲儿却不开口,那反倒是他没尽到责任。

在军委的扩大会议里头,大家提到的粟裕的那些事儿,谭政从做政治工作的角度出发,觉得粟裕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点太过自我主张了。所以,他对粟裕提出批评,也是挺合乎情理的。

上面那两位领导主要是负责政工工作的,所以他们看问题都是从政工的角度出发。但萧劲光不一样,他是个军事干部,想法自然就有些差别。萧劲光特别了解粟裕,他知道粟裕有时候做事可能不那么按规矩来,但他的本意是好的,绝对不会有“个人主义”啊,“反领导”啊,或者“争权夺利”那些事情。

在军委的扩大会上,萧劲光站出来为粟裕说话,他表示自己愿意给粟裕打包票。之后,毛主席特意把萧劲光叫到一边问起这事,萧劲光还是坚持之前的看法。

其实主席心里一直挺看重粟裕的,真的不希望他就这样垮掉。因此,主席赞同了萧劲光的看法,并直截了当地说:“粟裕这人不错,为人正直。”接着,主席又明确表态:“粟裕同志在建国前打仗那是一把好手,完全是出于公心。那他到北京后呢,是继续为公还是转了私心?咱也不能一棍子打死,说他全是为了自己吧!”

萧劲光懂得了主席的意图,所以在接下来的军委大会上,他又把毛主席的话讲了一遍,这样一来,粟裕的困难处境就慢慢好转了。

萧劲光和粟裕私下关系特别铁。早在1931年,他们俩就一起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工作。到了1933年红11军成立的时候,萧劲光做了军政委,而粟裕呢,则是军参谋长。萧劲光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还专门提到了那段让人难忘的日子。

粟裕是个很有本事的年轻军人。在闽赣根据地开拓和稳固那会儿,咱俩联手指挥了不少漂亮仗。记得打硝石那场硬仗,粟裕跟我一块儿调度军队,战况最激烈那会儿,咱俩直接领着队伍往前冲,一块儿跟敌人干上了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粟裕大将一开始就当上了副总参谋长,主要负责不同军兵种的发展。而萧劲光呢,他是海军的头儿,也就是海军司令员。他俩之间得一块儿干的活儿,那可多了去了。萧劲光曾经就说过,海军之所以能这么快地发展起来,多亏了粟裕同志给的帮助和支持。

当兵的,做起事来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挺常见,但要是因此就过头了那就不妙了。萧劲光了解粟裕的性格,所以才敢站出来替他担保。

粟裕在1958年遭遇不公,被批后退到二线,确实挺让人惋惜的。但换个角度想,这对他也算是个好事。毕竟后面的路更不好走,政治局势也更复杂。粟裕对政治不太敏感,如果当时还留在高位,可能会遇到更多更大的麻烦。

他退到幕后不管事了,结果倒没多少人他,接下来的十多年,他都过得挺平静的。有时候坏事也能变好事,谁知道呢。



Powered by beplay官网体育网页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